时 间 记 忆
<<  < 2011 - 12 >  >>
1 2
3 4 5 6 7 8 9
10 11 12 13 14 15 16
17 18 19 20 21 22 23
24 25 26 27 28 29 30
31

最 新 评 论

最 新 日 志

最 新 留 言

搜 索

用 户 登 录

友 情 连 接


 
 
 
2006年教育等社会事业驶入快车道 呈三大亮点
[ 2006-12-16 21:19:00 | By: benke ]
 
    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社保、饮水安全……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,也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。2006年,这些不直接创造GDP的社会事业,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    在科学发展观、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引下,我国社会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。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,致力于资源优化配置,一个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事业新格局正在形成。

    亮点纷呈:社会事业为百姓“雪中送炭”

    “上学不用交学杂费,每年还有300元生活补贴,我觉得这一切都像在梦中。”去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,今年在国家资助下得以重返校园的内蒙古包头市中学生马强说。

    今年,像马强一样幸运的学生数不胜数。这,源于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。2006年,我国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,让近4900万中小学生受益,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,初中生减负180元。在这一政策的庇佑下,许多辍学的孩子重新高兴地背上书包,仅广西一地,就有8万多名失学孩子重返校园。

    而这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象,只是2006年国家下大力气发展社会事业、造福百姓的一个缩影。

    为解决农民“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”问题,我国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。今年,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,参加人数已接近农村人口的一半。湖南省长沙县农民陶玉安,今年住院花费了2万多元,由于参加了新型合疗,领到了8795元的报销补偿,他激动地说:“农村合作医疗真是雪中送炭呵!”

    类似的雪中送炭的事还有很多。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:社保范围由城市扩大到农村,全国已有3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,700多万农民获得低保补助;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”解决2000万人的饮水安全,接近去年的两倍;“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”在全国建立了200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和31所农民工业余学校;中央财政安排抚恤补助经费89亿元,比上年增长22亿元;将使逾亿人受益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帷幕……

    在一个个数字的背后,我们看到的是攸关民生的实际问题一一得到解决;在一项项举措的字里行间,我们看到的是中央以人为本、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思想逐步实现。2006年,社会事业快速前进的脚步充耳可闻,而她的每一步,带给百姓的,都是巨大的喜悦和切身的温暖。

    破除障碍:社会事业多方突进

    长期以来,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,存在着总体滞后和城乡、地域严重不平衡问题,造成了上学难、看病难等不少突出矛盾。进入2006年,随着这些焦点、难点问题的突破,我国的社会事业全面驶入快车道,呈现出三大亮点。

    一是中央空前重视,社会事业由“虚”转“实”。

    社会事业的发展,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发展社会事业,把“短腿”补上,受到高度关注。在第三十四、三十五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,***同志分别就发展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重要指示。从7月至11月,温家宝总理先后召开四次座谈会,就教育问题广泛征求意见。特别是今年召开的、第一次以全会形式专门研究社会事务的十六届六中全会,更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,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到了空前突出的位置。

    中央的重视,是2006年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原因。在这一背景下,国家围绕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制度等,大刀阔斧地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,推进力度前所未有。如首次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,首次提出用三年时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,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专门文件等。由此,各级政府重视社会事业不再流于口号,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落实。

    二是重点突出,投入力度明显加大。

    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、不平衡的一个关键原因,就是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低,而用于农村的更低。

    今年,各级政府抓住这一关键点,采取措施,加大投入。据统计,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,中央财政新增投入约102亿元,地方财政新增投入38亿元;农村新型合作医疗,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7.3亿元;为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,中央和地方财政各安排40亿元;河南省投入14.6亿元,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;两年前率先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福建省,截至9月底,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超过10亿元……

   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,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,国家财政新增教育、卫生、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。这显示出国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水平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强大决心。也正因为这样,今年辍学生又上学了,许多农民不必再为医药费发愁了,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,换来的是百姓脸上灿烂的笑容。让城乡同沐公共财政的阳光,让长期处于社会事业边缘的农民享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,这一政策所指向的,正是和谐社会之旅,协调发展之旅,公平公正之旅。

    三是有的放矢,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标本兼治。

    今年,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党和政府下大力气加以解决。

    ———针对“上学难、上学贵”问题,加大打击教育乱收费的力度,多方缓解愈演愈烈的“择校风”,同时加大投入,平衡公共教育资源,促进教育公平;

    ———针对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问题,加大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力度,同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,在农村重点推进合作医疗制度,在城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;

    ———针对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,加强执法,提高环保执法的刚性,并从根本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;

    ———针对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的问题,从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等入手,逐步建立社会保险、社会救助、社会福利、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……

    教育、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存在的问题,看起来简单,但实际上往往有着复杂的成因,隐藏着体制机制上的重大漏洞。为此,今年我国在解决这些热点问题时,在采取得力措施、控制这些问题继续蔓延时,还特别注重找准症结,加强制度建设,建立长效机制。这些制度的逐步完善,将对社会事业领域的一些顽症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。

    保驾护航:社会事业呼唤体制机制保障

    我国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,已让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。但是,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等原因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,我国社会事业基础薄弱的状态还会一直存在。因此,必须加快改革,完善对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。

    首先,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。

    我国已经开始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加大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。但从总体上看,社会事业的支出比例仍然不尽如人意。资料显示,发达国家以及一些虽不发达但社会稳定的国家,公共财政用于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比重都比较高,而我国的这一比例比印度还要低。

    可喜的是,增加社会发展支出,已成为我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。最近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,未来一段时间,我国公共财政将实现几大转变,其中之一就是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,加大在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就业再就业服务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。

    其次,须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。

    我国社会事业长时间发展滞后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政府在社会职能上存在“缺位”问题,而在经济领域,又存在“越位”问题。要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的“越位”“缺位”问题,就要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,建设服务型政府。

    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、常务副院长陈福今说,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,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能力明显增强。下一步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,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步伐。一要重塑施政理念,不仅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,还要重视社会发展指数、社会福利系数和公众的幸福度;二要深化政府改革,转变政府职能;三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业绩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,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中。

    再次,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。

   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,国情比较复杂,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分化、价值多元等问题,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任务繁重,因此,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,已十分迫切。针对这种状况,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认为,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,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等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作用,形成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合理格局”。

 
 
发表评论:
 
天涯博客 天涯博客
天涯博客欢迎您!